三国
赤壁
古战场
三国赤壁古战场,赤壁之战发生地,现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长江之滨的南岸(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依武汉,南临岳阳)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
赤壁矶头临江悬崖上,又石刻"赤壁"二字,相传为周瑜所书,故也有人称此地为"周郎赤壁",是赤壁现存最早的文化遗迹。周郎石像,傲对长江,壮志满怀指点江山如画;拜风台上,诸葛武侯羽扇轻摇,巧借东风,借出千年来震古烁今的一战,借出一个三国鼎立的新格局;凤雏庵下,千年紫藤、参天银杏依旧苍翠,当年凤雏先生在此隐居巧连环献计;一龙一凤,齐聚赤壁,让这一方土地借卧龙凤雏双英之势一飞冲天,在历史长河中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为赤壁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其主要景观有:赤壁摩崖石刻、周瑜塑像、拜风台、凤雏庵、翼江亭、赤壁大战陈列馆、赤壁碑廊、千年银杏、三国雕塑园等数十处。
三国赤壁古战场境内有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鸾山三山相连。
在赤壁山临江悬崖上,刻有"赤壁"二字,字体各长150厘米、宽104厘米,据说当年赤壁大战之时,孙刘联军
火烧曹军战船,江面一片火海,把江边崖壁映得通红,曹军大败,孙刘联军把酒庆功,酒酣之余,周瑜提剑在崖壁上刻下"赤壁"二字,因是巨手神笔,力盖千钧,字迹竟透过石崖到了山后,映出了反体的"赤壁"二字。据宋人谢枋得《赤壁诗·序》载:"予自江 下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岩有赤壁二字"。明正统《嘉鱼县志》载: "赤壁……削壁面西,上有'赤壁'二字见存"。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赤壁时写出下了"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著名诗句。关羽不仅是历史人物,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更是成为老百姓心目中那无敌的存在,从古至今更是被各地 商人锁供奉,关羽塑像威风八面,丹凤眼卧蚕眉,传说关羽塑像不能怒目圆睁,如若神像眼睛全睁开就要杀人(此乃中原地区老百姓所传扬千年来的说法),经过关羽的成名,随后慢慢不仅被供奉为道教的神像,佛教也会追加关羽为护法神将(佛教另有关公韦陀量大护法一说)。
关公为正义及正气化身,最善制煞镇妖除鬼魅防小人,家中若有久病之人,或者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请一尊圣像镇守宅中,更是能驱凶迎吉.所以关羽亦被称为"关圣帝君",简称"关帝",如今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关公像除了"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又因其忠义,故被奉之为武财神.
赤壁山临江矶头,有一处凉亭,上盖琉璃瓦,六柱六角,塔状尖顶,以赤壁山、铁山似昆鹏两翼而得名--翼江亭。相传赤壁大战时此处为周瑜的指挥哨所,站在此亭中,可凭栏远眺隔江乌林曹军驻扎的大本营。此亭六柱六角,仿明清建筑风格,重建于1936年,亭柱有民国蔡汉卿手书前人的楹联一副:"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危言,兴 霸良策;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忧怀想周郎声价,陆弟风徽。"赤壁之战中,这里的江面都被那场无情的大火映红了,现在的我们追忆当年的战争画面,自然会想起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下联即赞孙权在立国后,两次面临危局皆以周瑜、陆逊二人力挽危艰,始得巩固东吴基业。又因二人建功立业时,皆年在弱冠,均遭张昭等人反对,而孙权独能力排众议,重用青年将领,方建万世奇功。《三国志·吴志》对孙权的评价是:"能屈身忍辱,任才尚贤,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整副对联融写景、抒情、咏史为一体,借东吴历史上几位文臣武将为东吴政权建功立业的故事,歌颂了当年赤壁之战中主将对于部将的信任。
又名武侯宫,坐赤壁山东南处的南屏山顶,是为了纪念在赤壁之战中,诸葛武侯在此"设坛台、借东风、相助周郎"而建造的。整个建筑面积有310平 方米,分前后两殿庙堂,内
殿供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的全身塑像,袍带飘逸,栩栩如生。左侧有文物陈列馆,建于1979年,馆内陈列赤壁出土文物 1000余件,有刀、枪、剑、戟、镞、戈、带钩及东吴铜币("大钱当千"、"大泉五百"、"大泉当百"),并有东汉铜镜和"剪轮五铢"钱及大量东汉、三国时的陶器等。右侧"东风阁"于1975年建造,供游人歇憩。今拜风台系1935年 重建,1948年维修。在赤壁矶头,一处开阔平地上,矗立着三国东吴都督周瑜的石雕像,是为了纪念当年赤壁大战时周瑜的英姿而建立的,雕像是1991年元月竖立起来的,雕像底座宽高各2米,长3米,人像高6.85米,由26块花岗石雕砌
而成。全高8.58米的石像,是湖北省最大的人物石雕像,充分展现了周郎当年雄姿飒爽、血气方刚的英雄形象。周瑜雕像造型揉合了汉画像石刻、北魏石刻和现代建筑艺术的双重优点,从正面看,东风吹来,战袍飘向西北与孔明设坛祭风的东南风向相吻合;反面看,象一面石壁,和"赤壁"意合。底座设计别具匠心。那刀劈斧刻的纹络象征拍岸的惊涛,三个层次比喻"卷起千堆雪",从苏轼的词中取意,同时也隐喻了三国鼎立。周都督雕像手持利剑,目光英武,面对曹军的二十多万强敌毫不畏惧,整个雕像把周瑜"雄姿英发"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南屏山东南方的金鸾山上,有一座庵堂,相传为赤壁之战时,"风雏先生"庞统披阅兵书之处,后人于此建凤雏
庵纪念凤雏先生为赤壁大战做出的贡献。现庵堂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原为九重大殿,今仅存最上一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分三个殿室:第一室供奉有庞统全身塑像,第二室为赤壁图书馆,第三室为接待、休息室。凤雏庵的右侧门牌上有"绝甘兮少"四个字,传说是赤壁之战时诸葛亮题赠给庞统的。那时庵外有一块小菜地,庞统在菜地里种上了鲜嫩的马蹄菜,菜园正中有一个古井,井水清澈干冽,山坡上也栽满了色味甘美的香茗,每次客人来了,庞统总是炒上一大碗马蹄菜,拿出糯米酒来招待,酒后又给人客人用井水和香茗泡一杯浓茶,这样的招待更是让客人无不啧啧称赞。位于拜风台右侧,东风阁后。于1985年动工筹建,碑廊建筑面积277平方米,1986年5月开放,为四合回廊
式、钢筋混凝土及木石结构。门楣有李尔重题"赤壁碑廊"四字,廊内镶嵌有25块石碑,石碑与墙面联为一体。碑上更是有历代诗人对于赤壁之战进行描述的的诗、词,由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扬州等地的王遐举、沈鹏、任政、关山月、徐久达、吴丈蜀等全国著名书法家所书,赤壁碑廊后墙的正中还有一块长4.7米,高1.5米的黑色大理石碑,碑文乃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手迹,内容为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这些碑刻,行、草、篆、隶,各具千秋,精雕细镂,均堪称不世之佳作。在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内的凤雏庵前,有一颗千年古树,此树高数十米,主杆挺拔,枝繁叶茂,甚是壮观,
为周边景致增色不少。据说这颗银杏树距今已有1800多年了,是庞统当年亲手栽种的。这颗古树也是当年亲眼目睹赤壁之战后唯一有生命的幸存者。更有传说庞统死后变为凤凰,金鸾后栖息于这颗银杏树上。银杏为落叶乔木,是一种孑遗植物。银杏树又名白果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银杏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别名"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银杏树具有欣赏,经济,药用价值,全身是"宝"。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因此被当作植物界中的"活化石"。
望江亭位于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中的赤壁山的山顶。于亭内,放眼向长江对岸望去,即可以看到当年曹操二十六万部队驻扎的地方--乌林寨。赤壁山像一把利剑直插江心,是观望曹营
最好的位置。此处退可守,进可攻,让当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占据了地势的绝对优势。望江亭据说是黄盖当年观望曹营的地方,黄盖是东吴的三朝元老,早年就跟着孙坚一起打天下,为孙氏基业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吴人人都敬重他。相传,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约黄盖一起下棋,周瑜每走一个棋子,就被黄盖吃掉一个,黄盖甚是吃惊,周瑜假装无奈说到:我无将可用矣。黄盖会意后,毛遂自荐。于是,在赤壁之战中,黄盖果然不负众望,一把火烧的曹军不见天日,曹操仓皇而逃。这把大火为孙刘联军最终的胜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之后孙权论功行赏,将黄盖练兵的太平湖赐给了黄盖,并改名叫"黄盖湖"一直沿用至今。
该馆是以赤壁之战为主题的专题陈列馆,面积2069平方米。1990年动工兴建,1994年建成。馆内设有序厅、
战况模型室、蜡像故事室、文史资料室。馆内的展品真实地再现了东汉末年的人文历史和当时三国赤壁鏖兵的壮观场面。序厅:厅壁上绘有三幅大型地图:《东汉末年赤壁大战形势图》、《军阀割据示意图》、《农民起义地名分布图》,厅内陈列着官渡之战时曹操的谋士刘晔发明的大型抛石车,孔明战车、古马车、刘备娶亲轿及三国将士穿戴的铠甲、头盔、兵器等。
文史资料室:陈列着三国都城复原模型、壁画、帝王世系表。王侯封建表及参战将领人物挂图,复制的汉代文物及图片等。复制文物主要有:东吴上大将军、吕侯都尉陈文和的复原墓葬及弩机,赤壁山出土的1000多件刀、枪、剑等兵器及大量三国东吴铜币和铜镜等国家珍贵文物。
三国人物故事蜡像室:舌战群儒、苦肉计、连环计、蒋干盗书、草船借箭、二乔绣屏、孔明祭风七组蜡像更是为我们讲述了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雕塑园的石雕都是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这些比较有特色的三国人物及文物模型,精致地撷
取的历史镜头,风趣幽默地再现《三国演义》中所表现人文主义的美丽浪花,或令人捧腹,或令人哑然失笑,或让人浮想联翩,发思古之幽情;原始、朴拙、和谐、自然的雕塑模型立于茂林修竹间、石桌、石凳旁……内涵丰富,格调高雅,造型流畅,制作精细,美化空间,升华环境。 更是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到三国文化的精彩。在新景区的建设上,则重点打造了由吴宇森导演的"一场中国最大的赤壁大战相关场景戏",以及反映当时魏、蜀、吴三国地域文化的三国城、三国宾舍等硬件设施。在软件开发上,以表现三国人物掌故、战斗场面、民俗民风的"三国文化"为核心,以"赤壁再现三国,游客亲历战争"为理念,采用三国庙会、实景演义、民间绝技、汉代戏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三国城池,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光游览品种。
按照汉代风格建造的三国影视城,整体设计厚重、沉稳。城内花木扶疏,小桥流水。店铺依岸傍水,点缀以茂林修竹,花光潭影,令人如入仙境。三国城内一切皆以三国文化为依托,无论店铺风格、经营内容、人员装束皆是三国时期风格。景区完美融合了三国文化、汉代文化、道家文化于一体,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建设风格上,以三国影视城为模本进行拓展创新,是一处非常值得一看的人文景观。
刘禹锡
陋室
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陋室东街。为唐代长庆四年(824),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所建。有铭,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并勒石成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载:"和州陋室,唐刘禹锡所辟,有《陋室铭》柳公权书。"明代正德十年(1515)和州知州黄公标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建有"梯松楼"、"半月池"、"万花谷"、"舞鹤轩"、"瞻辰亭"、"虚山亭"、"狎欧亭"、"临流亭"、"迎熏亭"、"筠岩亭"、"江山一览亭"等,可惜后来俱遭兵燹,惟刘禹锡《陋室铭》流传千载其高尚的情操.优雅的文辞,像山间的清泉,滋养着民族的心灵。
清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宋思仁在旧址重建陋室九间。室前有石铺小院和台阶,苔藓斑驳,绿草如茵,林木扶疏,室后有小山.龙池,碧波如洗,游鱼浮沉。民国6年(1917),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
1986年,由省、县拨款修葺,并建空花围墙一道。门庭"陋室"二字为诗人臧克家所题。《陋室铭》碑由省书法家孟繁青仿柳体书,刻碑。陋室正厅塑刘禹锡全自站像,上悬"政擢贤良"横匾,周围挂有全国、省著名书法家张恺帆、方绍武、司徒越、葛介屏、萧劳、要铎、文永华、江波等人书写的楹联和条幅及金石家,葛许光的印章条幅。主室走廊门旁有楹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旁木柱上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楹联。
1988年,县里投资近百万元,在陋室的"仙山"、"龙池"一带,建成一座"陋室公园"。面积50多亩,山上建有江山一览亭、望江亭、仙人洞。池中建有临流亭、履仙桥等。周围筑仿清镂花墙300多米,正门坐南朝北,牌坊式门楼,"陋室公园"匾额,为安徽省著名书法家张恺所题。1986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峨眉山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
峨眉山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远望去,双峰缥缈,犹如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使唐代诗人李白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种:“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峨眉新十景为:金顶金佛、万佛朝宗、小平情缘、清音平湖、幽谷灵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宾滩、名山起点。无不引人入胜。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旷神怡;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巅,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叹啊!
阳关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
阳关,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
位于阳关,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
阳关古塞建在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
阳关和玉门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名扬中外,情系古今。在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通西域和连欧亚的重要门户,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
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期,阳关在古代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
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隋唐时期废弃后,慢慢荒芜,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
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这里残存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遗址,当大风过后,这些遗址清晰可见,引人瞩目。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今日的阳关,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凄凉委婉的代名词,今天的阳关、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汉代烽燧
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依靠这座墩墩山,远近百里尽收眼底。墩墩台处在阳关的制高点,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在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被当地人称为"古董滩"。 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古遗物,俯拾皆是。故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
碑文长廊
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南湖和葡萄长廊
阳关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长廊,风格殊具,可参观当地民俗。
丝绸之路
到丝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阳关。说到阳关,就不得不提它和丝绸之路的关系。丝绸之路开辟时,商队从长安出发,到敦煌进行补给后,再从两个关口出发,阳关就是其中一个。经过阳关后,商队穿过沙漠,到达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于阗,接着经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到达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后,和从玉门关出发的商队会合,再到塞琉西亚,最远到达土耳其南部和埃及地区。
巴山
大巴山脉(Ta-pa Mountains亦作Ta-pa Shan或Daba Shan)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地区山地的总称。东西绵延500多公里,故称千里巴山。简称巴山。同时也是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理界线。
广义的大巴山系指绵延在四川、甘肃、陕西、湖北四省边境山地的总称。狭义的大巴山在汉江支流河谷以东,四川、陕西、湖北三省边境。
大巴山脉由米仓山、大巴山(狭义)、大神农架、武当山、荆山等组成。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北临汉水,南近长江、东介汉水与大洪山相望,西介嘉陵江与摩天岭相对,东北、东南和西南分别与南阳盆地、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相接。东西长约560千米,南北宽约140千米。山脊海拔一般2000米左右。山区石灰岩、白云岩、砂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发育,多峰丛、溶洞、暗河等。岭谷高差800~1200米。
主峰“无名峰”在神农架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境内,海拔3053米。大巴山的林、矿资源很丰富。有红桦、红杉、冷杉等茂密原始林。林中有白熊、白獐、金丝猴等珍贵动物。
大巴山脉一共分三段:东段大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端,主峰神农顶海拔3053米,为华中第一峰。其分支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隅,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荆山在武当山东南,主峰聚龙山海拔1852米。中段大巴山(狭义)的太平山和化龙山,海拔分别为2797米和2917米。西段米仓山横亘于陕西、四川接壤地带,为汉水与嘉陵江分水岭,海拔1300~2000米,主峰光雾山海拔2507米。
重庆大巴山自然保护区位于
中国西南部重庆市东北部的大巴山南麓,地处北亚热带的核心区,是中国华东、日本植物区系西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东衍,华南植物区系北上与华北的温带植物区系南下的交汇场所。同时还是第四纪冰川期多种生物的“避难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等都已将大巴山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和优先重点保护区域。保护区总面积136017公顷,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自然景观,典型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在植物地理上,该区是华中植物区系的核心区,其植物资源具有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复杂、种类丰富、孑遗植物多和特有种属多的特点。初步查明,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210科3481种,产于该区的模式植物有261种,属世界上最稀有的裸子植物之一。该区于1999年10月新发现的特有模式植物崖柏,这一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灭绝的植物被重新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轰动;该区有陆生野生植物139科65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种,历史上,该区就是野生华南虎的分布地。因此,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是生物过程、生物遗传和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区内多种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完整,森林资源极为丰富,高大乔木较多,分布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属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40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豹、云豹、林麝、金雕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金猫、猕猴、斑羚、红腹锦鸡、红隼、大鲵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有刺猥、狼、野猪、野兔、中华竹鼠、杜鹃、中国林蛙、竹叶青蛇等。
神农顶过去在万分之一的地图上只有标高,没有名称,所以被称作“无名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其正式定名为“神农顶”。清代《兴山县志》称这里为“神农山”,因相传神农氏曾在此采尝百草而得名。神农架主峰亦有“木城”之名,邓森林浩瀚、密如城垣之意。神农顶箭竹丛生,冷杉林立,杜鹃叶艳,四季常青,古代民间又称它为“四季山”。
峰”。1981年中国有好几处叫“摩天岭”的山名,大巴山西端的“摩天岭”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米仓山是大巴山的西段,米仓山西接摩天岭。这里的“摩天岭”指的是甘肃省南部的文县与四川省北部的青川县交界处的“摩天岭”。穿越摩天岭有著名的“阴平古道”。
黄安坝,坐落在大巴山南麓。山区内群山高耸,气象壮观。山顶草场成片,牛马成群。
大巴山内还有一座鸡鸣寺。鸡鸣寺始建于东汉时期,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路经正在修建的寺院,时逢雄鸡啼晓,故此得名。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占地3000平方米。寺院分前后两段,每段有东西两廊共六间,前殿为藏经楼,后殿为观音殿。各殿供奉佛像九十一尊,均有神障遮护,尤显庄重肃穆。整个寺院,重重院落,层层楼阁中,迂曲相连,高檐翘飞,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历史上,来鸡鸣寺拜佛的香客遍及川、陕、鄂三省,鸡鸣寺更以“百鹤井中水,鸡鸣院内茶”闻名于世。
有“小张家界”之称的亢谷风景区位于大巴山腹地,区内山峦重叠,森林茂密,峡谷幽深,山峰俊秀,走进峡谷,其间流泉不断,鸟鸣不绝,时而开阔平坦,时而深邃狭长。溯河而上主要有龙峡口、野人溪、大巴山动物养护站、金雕岩、棕熊沟、峡谷漂流、密彩瀑布、老虎看猪、鱼泉、观音岩、猴子洞湾、猴子望海、天生桥、鸡冠石、石林、跳鱼潭、锣圈岩、四方碑、白袍将军等自然景观,更有巴山老院、亢谷人家等人文景观。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00.89平方公里,公园内景色优美,民俗风情,特色鲜明。红军战斗遗址,古寨遗址尚存。
青龙峡峡谷全长12公里,容身于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心地带,是城口县20世纪80年代末设立的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内还有不少猕猴。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历史沿革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今日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价值
2008年6月30日,四川省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授牌仪式在成都举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等五家文博单位同获此殊荣。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
折叠编辑本段景点概况
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
成都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诗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都曾经寓居蜀地诗人陆游、黄庭坚陪祀。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少陵"本为地名,汉宣帝墓称"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杜甫曾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 工部祠后有近代1997年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杜甫草堂还有一处位于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在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位于原梵安寺古建筑群第三重大雄宝殿的"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馆内的基本陈列《诗圣著千秋》,荣获了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
折叠草堂大廨
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两壁悬挂有一幅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见墨迹为解放后由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
折叠诗史堂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诗史堂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的手法来刻画的杜甫塑像。
折叠工部祠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工部祠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折叠少陵草堂碑亭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碑亭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此景点是我馆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人们常常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
折叠花径
花径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
折叠梅园
梅园,位于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数一览亭十亩,原是一处私家花园,也是建国后划归草堂管理的。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梅园就在眼前了。此时,你站在月洞门外,便可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绝妙的呼应,而月洞门则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处的取裁下,塔、桥、湖、花、树,浑然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难怪许多游人以此为背景,留下自己的倩影。
折叠大雅堂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 2002年正式开放。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折叠浣花祠
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修建。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如今所见的浣花祠。
折叠茅屋
杜甫草堂博物馆依据茅屋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
折叠唐代遗址
唐代遗址陈列馆位于草堂东北面。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而且为这块圣地增添了新的光彩。
折叠万佛楼
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它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是杜甫草堂又一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旅游新亮点。